基于XX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docx

免费试读

基于XX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国家在基本均衡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压茬推进的又一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地区教育短板,办好“家门口”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正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对标对表省市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主要任务和四个方面32项指标要求,对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教师1965人,在校学生2644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所(小学14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18751人(小学12836人、初中5915人),专任教师1086人(小学724人、初中362人),学历达标率100%,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教师420人,占38.67%;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9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盯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以“建设教育强县为中心,以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从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入手,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投资约5.6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项目18个,目前在建项目4个。新建学校4所,改造薄弱学校31所,建成教师中转房263套,增加学位3375个、学生床位数1800个、餐位达到1900个,配备智慧黑板312套,校园环境、教学硬件设施等办学基础进一步改善。撤并7所生源匮乏的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量由十三五的21所优化调整为14所,全县学校布点进一步优化。

(二)两支队伍素质持续提高。择优调整校园长35名,培养校园长后备队伍66名,干部梯队不断完善,建立校园长代课、听课、评课和市县校际交流提升、问教求学机制,校园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市率先实行特岗教师招聘双六十制度,三年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55名,高中自主招聘、遴选教师19名,缓解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17所学校结成9对帮扶,交流培训教师300余名。依托五级培训平台,累计培训教师5200名,认定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76人,县级骨干教师228人,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教育保障持续加强。在全面落实教育各项政策、保持“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设立教育激励、教师培训、高中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发放教育激励资金XX万元,困难师生补助XX万元,资助学生21424名。

(四)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县域内净流入学生持续增加,“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20XX年普高上线率90.78%,中考上线率65.16%20XX年,普高600分以上1人,一本上线163人较上年增加8人,二本上线586人较上年增加84人;中考上线1010人,较上年增加60人,上线率66.19%,屡创新高。

二、存在问题

(一)学校规划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建设等因素影响,人口向城区集中成为必然,20XX年全县城镇化率51.1%,预计到20XX年将达到51.6%,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口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有了新的需求,以县城、乡镇为中心的布局调整成为必然;从全县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延长石油XX县电厂、芦村一号、二号煤矿等一批产业项目的相继建成,后续一批重点项目的先后落地开工,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我县,人们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XX年,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3867人,选择在城区就读的3378人,占比87.35%,其中延能化等企业干部职工随迁职工子女申请进城就学由20XX年的9名、20XX年的15名突增至63名;从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全县在校学生城乡比3.51,全县20XX年人口出生率0.49%、死亡率0.48%2021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527人、乡镇学校559人,20XX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417人、乡镇学校490人,20XX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338人、乡镇学校447人,以前的村村都有希望小学不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学校规划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一是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调研发现,城区4所公办小学中1500人以上的校园3所,占75%1-4年级城区学校平均每班47人,乡镇学校平均每班33人,5-6年级城区学校平均每班50人,乡镇学校36人,全县小学阶段5-6年级学生数最为集中,城关小学、北教场小学等部分城区学校5-6年级班额人数超标准班额规定的36人,城区2所初中均为2000人以上大校额。茶坊小学、高迪小学、北教场小学、沙梁中学等均存在教室挤占美术、音乐等部室现象。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等指标不达标,均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能不高。“十三五”末,全县11所公办乡镇幼儿园拥有学生1385名、15所公办乡镇小学有学生3846名。截至目前,全县10所公办乡镇幼儿园在校学生数894人,均不足200人,10所公办乡镇小学在校学生数3279人,其中3所不足200人,全县75%的小学生,85%的初中生在城区就读,农村学校出现生源萎缩、资源闲置现象成为必然。二是校际之间差距较大。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我县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们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但在软件上,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紧缺型学科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三级骨干教师县城共257人,占比81%,乡镇59人,仅占19%,多集中在城区,教师适应“双减”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对近三年各中小学学校成绩分析,小学阶段城区学校第一名总评(83.108)较乡镇最后一名(63.942)高出19.166分,较城区最后一名高出7.595分;初中城区第一名总评(48.59)较乡镇最后一名(34.21)高出14.38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异必将引起择校热和开学难的问题。三是学校之间内涵发展的差异较大。调研发现,各学校领导班子在管理能力、办学思维和办学特点等方面各有侧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解还有偏差。同时,受区域文化、镇村历史文化、川塬家庭收入差距和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校与校之间内涵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三)教育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校园长梯次结构队伍培养任重道远。今年以来,虽然择优竞聘了35名校园长,校园长后备库从148人精简到66人,通过压缩数量、提高了质量,但市级优秀校园长仅有6人,新聘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仅有4人,“好”校长数量较少,后续人才乏力。校园中层干部队伍老、中、青结构配备不合理,年龄主要分布在4050岁之间,且不少中层在岗位上一呆就是多年,进步空间小,出现了“提拔嫌老、退休嫌早”的消极现象。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与教师编制不足问题共存。全县在校学生26443人,教师1965人,体音美等专任教师151人,仅占8%,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我县总计缺少音乐教师15人,体育教师26人,美术教师11人;学科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数理化、心理学教师紧缺,新招聘教师中,经常有“数理化、心理学老师招不到”的现象,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调,全县男女教师比0.631,特别是学前教育中女教师357人,男教师26人,比例0.073:1,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0.41:1,缺乏男教师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性格培养、思维方式培养造成一定影响,突出表现为小学阶段女学生普遍较男学生强势。同时,我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392个,目前有162名教师未入编,教师编制不足与教师短缺问题需统筹解决。三是教师队伍能力建设还要提升。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要求,新招聘的特岗教师全部分配至乡镇学校任教,我县三年来累计招聘的155名特岗教师中一本8人,二本54人,三本54人、大专39名、师范类96名,应届毕业生13名,外县户籍教师59名,均无从教经历。在调研中,各校园长一致认为,这批新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敬业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教材的钻研能力急需提升。同时,按政策规定,特岗教师有“3+3”的服务年限,但受家庭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婚姻、子女教育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一心想“回城”,想“回家”,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安心任教问题急需解决。

(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存在现实矛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陕西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核心在于推动城乡教师有序流动。但由于我县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城区学生占比高,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还未形成配合落实机制,大范围流动的现实条件不成熟,距政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五)教育投入仍需加强。虽然我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距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的保障投入还有不小差距。对照延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县财政对教师的激励奖励性投入不足,与其他县区相比,我县未专项列支校园长、中层、骨干教师、班主任津补贴。调研时,校园长、中层和教师尤其是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普遍反映在校工作时间长,小学阶段将近10个小时,教学任务、责任压力较重,现有的激励措施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教师普遍不愿承担班主任及中层管理工作,通过各类鼓励激励政策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调研时,乡镇学校校园长还普遍反映经费不足,寺仙小学、北道德小学、钳二小学等一些在校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仅冬季取暖一项费用占学校经费的50%不等,教育经费仅能维持学校正常教育运转,无法满足学校基础设施维修、取暖、保安等临时雇佣人员工资支出,无法保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等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上举办的教学活动。

三、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政课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深入贯彻落实视察延安中学时的指示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党委作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教育主管部门职能职责,推动主题教育纵深发展,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紧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为中小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延安精神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头脑。建立稳定的高素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探索与县委党校、县委讲师团合作,建立思政课兼职教师制度,聘请一些党政领导、专业讲师、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充分发挥直罗烈士陵园、东村会议旧址等本土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作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作用和优势,牢牢把握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情况、新需求,找准服务广大青少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用青少年能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以及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意识。同时,利用关工委及“五老”政治、经验、威望以及亲情优势做好连接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使家庭教育更好的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要以“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讲话为指引,扎实做好教师招聘、培训、交流等工作。

1.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紧盯新招聘教师第一学历和毕业院校,提高新进教师一本和师范类占比,从根源上提高新进教师整体素质;探索建立教师行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实行高薪聘请、住房补贴、一次性入职补贴等政策,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吸引初中以上的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我县任教,力争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对教师队伍带来整体提高;探索建立XX县籍教师招回制度,鼓励XX县籍在外任教、教学经验丰XX的教师回家任教,建立招回教师专业向数理化、体音美倾斜和教师对调等制度,解决教师队伍稳定性、结构性失衡、男女比例失调和教师安心任教等问题。建立县域内教师优化调整机制,根据教师持证情况,将拥有初高中教师资格证、有初高中教学经历但实际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任教的教师调整到初高中阶段教学。调整新招聘教师方向,形成新进教师向初高中阶段倾斜,学前、小学阶段视情况补充的教师补充机制,更好适应生源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

2.提升校园长队伍水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严把校园长、中层等管理人员选拔关,建立以校为单位,年龄结构在30-35岁以下的校园长后备队伍;加大校园长、中层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力度,针对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任职时间和职务差异,建立以成长需要为方向,以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为形式,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园长及其后备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长、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性政策,落实校园长、中层津补贴,加大精神激励力度的同时提高物质待遇。

3.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严格落实教育局《用延安精神淬炼师魂方案》任务措施,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教师队伍意识形态工作;继续落实好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是要注重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首席教师带动N个教师成长,形成“1+N”优秀团队的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弹性调整机制,将年龄偏大的教师调整到后勤教辅岗位,不占编制,不变待遇,按标准配齐学校卫生保健员、安保及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等后勤教辅人员,形成一线教师抓教学、抓课堂,后勤教辅人员抓课外、抓日常管理服务的教学格局,继续减轻教师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额外工作负担,真正把教师精力还给课堂40分钟,确保教师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进而促进全县教育水平的提升。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在做好国培、省培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县本”“校本”,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培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做好常规教学和常规管理,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校园日常管理,进一步优化常规管理结果监测制度,对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动态反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三)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要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要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教育质量。

1.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严格落实县委关于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要求,在现有的917所帮扶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面提质,加大帮扶教师的数量,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帮扶数量。以帮教师、帮管理为重点,通过选派主导学校的优质教师、优秀管理团队与帮扶学校的一线教师和领导队伍进行交流学习,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办法直接送进帮扶学校,让帮扶学校教师近距离、沉浸式学习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加大实质性教学研讨、观摩学习频次,充分利用互动课堂、智慧黑板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远程集体备课、授课、评课,达到效益共享。同时,统筹人社、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从顶层建立完善与职称晋升、先进评选、物质奖励挂钩的教师轮岗交流激励机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

2.持续深化教育教学和课堂改革。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习,紧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和新高考改革等政策措施要求,增强主动改革的紧迫感和前瞻性,深入研究,系统思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质量。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教师课题研究等方面,探索研究适应减负与提质并行、教学与个人同步提升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把满堂灌变成学生和教师有效互动,把学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融会贯通,把单纯的教和学转变为教学相长。要紧盯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即将迎来的首次考试,着眼于学生学业水平的综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知识灵活应用等方面,加快教师教学理念、思路和方式的转变,更好地适应新赛道下的中高考制度改革,更好地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反哺教学质量提升作用,将退居二线的优秀校园长、年级主任等返聘充实到教育督导队伍中,发挥他们在教学、教育管理、教师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丰XX经验,摸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督导机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工作思路、方法,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持续推进“双减”改革。教育部门要建立教师敬业考核制度,严禁教师在课外培训机构任职任教,要建立五育并举的常规教学制度,坚决杜绝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注水”现象,引导家长从对分数、排名和升学的关注,转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特长、道德品质、意志毅力与实际获得的关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加快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合理设计作业量,注重减负与增效同步提升。教育和市场等部门要继续加强“双减”政策宣传和监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落实好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

(四)科学谋划学校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全县学校布局,根据人口密度、学生增减趋势等因素综合考虑,重点做好城区学校布点,逐步推进全县城乡中小学均衡发展。

1.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出生人口、学生数量变化趋势,加强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水平,配齐校车,扩大集中接送覆盖范围,形成县城以“初高中、职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乡镇以区域性“小学+学前”为主的教学布局,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生均教学用地不足和无预留扩建空间等问题;探索将博物馆、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等社会文化场所定期作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素养提升地,缓解目前城区中小学生均体育场馆、音体美专用教室不足、设施不完善带来的教学内容缺失等问题。

2.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强城区、稳农村。全县幼儿园由十三五的456685人,减少到目前的344702人,减少1983人,小学由2113902人减少到1412836人,减少1066人;2023年在校学生26443人,较2022年减少1331人,较2021年减少2085人,较2020年减少1258人;全县2020年出生974人,2021年出生861人,2022年出生709人,2023年上半年出生318人,出生人口较上年度同比分别减少113人、152人、169人,2023年在校的12836名小学生中城区占75%5915名初中生中城区占85%,各阶段学生向城区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随着南北教场幼儿园、城关小学改扩建等一批校建项目的相继建成投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城区教育资源基本充足,建议今后将更多资源向城区学校倾斜,增加城区学位,进一步做大城区教育这块蛋糕,增加优质学校总数,力争让每一个有意愿在城区就读的学生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于城区学校,建议在做好在建项目实施的同时,稳步推进城乡学校提升改造,通过自然减少一批、城区吸引一批,逐步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

3.继续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建议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经费解决在校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办公设施维修、冬季取暖、保安聘请、教师办公、校园活动等费用。同时,借鉴相邻县区做法,将不足300人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照300人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能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的提标提质活动;加大教育激励机制的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办法,建议在落实好高中教育质量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初中教育质量、专业名师、名校园长的激励奖励专项资金,根据中考上线率、社会评价好坏的动态变化制定奖励方案,设立校园长及教师个人教育质量提升奖。适时落实好校园长、骨干教师、班主任津补贴,从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出发,激励引导教育工作者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形成政府和教育部门为教师站台撑腰,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正当惩戒权,维护教师威严、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解决现在教师责任和风险越来越大,权力和权利越来越小,不敢放手管娃,不被理解的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浏览量:${art_info.hits_amount}
评论:${art_info.comment_amount}
点赞:${art_info.praise_amount}
收藏:${art_info.collection_amount}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