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
xb
2025-08-11
354
0
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掌握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及分类管理实效,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近期,县委组织部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蹲点调研+问卷访谈+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36个行政村(社区),与182名农村党员(其中在职村干部党员45名、无职党员78名、流动党员32名、老年党员27名)、43名村“两委”干部、21名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97.2%),系统梳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分类管理实践基础
(一)党员队伍“三多三少”特征显著,分类管理势在必行。从调研数据看,全县农村党员总数12647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1.3%,其中:50岁以上党员占比58.7%(7430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占比63.2%(8000名),务农党员占比72.1%(9120名);而35岁以下青年党员仅占12.4%(157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11.6%(1467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占18.3%(2310名)。这种“老龄化突出、学历层次偏低、流动趋势明显”的“三多三少”特征,导致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难以精准匹配党员需求,分类管理成为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关键抓手。
(二)分类管理探索初见成效,积累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县坚持“因类施策、精准管理”理念,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四类管理法”(即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式”管理、流动党员“云端式”管理、老年党员“关怀式”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例如,*镇创新“党员积分超市”,将在职村干部的“履职尽责”、无职党员的“岗位服务”、流动党员的“线上报到”、老年党员的“经验贡献”量化为积分,与物资兑换、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党员参与热情;*乡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家乡联络站”双轨机制,每月固定“云端主题党日”,组织流动党员视频参会、线上缴纳党费、实时反馈家乡发展建议,2024年以来累计收集有效建议47条,推动解决产业路修建、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问题12个;*村推行“银龄先锋”工作室,组织60岁以上老党员担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文化传承员,累计化解邻里纠纷23起,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8场,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招牌”。这些实践证明,分类管理能够有效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覆盖、作用难发挥、活力难激发”的痛点问题。
(三)党员干部对分类管理的认知认同逐步深化。调研中,82%的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分类管理让工作更有抓手”,76%的无职党员认为“设岗定责让身份更清晰、责任更明确”,68%的流动党员反馈“云端管理解决了‘人在千里、心在支部’的问题”,91%的老年党员对“关怀式”服务表示满意。*村老党员张大爷的话颇具代表性:“以前支部开会,年轻人外出打工来不了,我们老头老太太坐一块儿,说的是家长里短,现在按年龄、特长分了类,老的讲党史,年轻的跑项目,大家都觉得‘有事干、干得值’。”这些鲜活的声音,折射出分类管理已从“制度设计”逐步转化为“实践认同”。
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县在分类管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照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要求和党员群众期待,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类标准“粗线条”,精准度有待提升。当前,农村党员分类主要依据年龄、职务、地域等显性特征,但对党员的能力特长、职业状态、现实需求等隐性特征挖掘不足。例如,部分村将“无职党员”简单划分为“普通党员”,未根据其从业背景(如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种养殖能手)进一步细分;流动党员管理中,仅统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群体,却未区分“长期在外务工”“异地经商”“求学创业”等不同类型,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我们知道流动党员里有搞电商的、开超市的,但平时联系只发通知、收党费,没想着把他们的资源对接给村里,挺可惜的。”
(二)管理机制“碎片化”,协同性亟待加强。分类管理涉及组织、宣传、农业、民政等多部门,以及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但当前存在“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现象。例如,组织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产业指导,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但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动机制,导致“在职村干部党员”的考核结果未与绩效奖励有效挂钩,“无职党员”的岗位服务未与村集体产业发展结合,“老年党员”的关怀服务未与基层治理需求衔接。*乡组织委员反映:“我们去年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但人社部门掌握的务工信息、商务部门的电商培训资源没有打通,很多流动党员想参加技能培训却找不到门路。”
(三)作用发挥“表面化”,实效性需要强化。部分分类管理措施停留在“登记造册、定期联络”层面,未能真正将党员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例如,在职村干部党员“目标式”管理中,部分村制定的年度目标多为“完成上级任务”“组织会议学习”等常规性工作,缺乏“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等硬指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部分岗位设置脱离实际,如“科技示范岗”由缺乏技术的老党员担任,“矛盾调解岗”由性格内向的党员负责,导致“有岗无责、有责无为”;流动党员“云端式”管理中,线上活动多为“传达文件、收缴党费”,未充分利用其视野广、资源多的优势,引导他们为家乡招商、农产品上行牵线搭桥。*村流动党员李某说:“每次群里发通知,我都及时回复‘收到’,但除了这个,没感觉自己和村里有什么更深联系。”
(四)保障支撑“薄弱化”,长效性面临挑战。一方面,经费保障不足。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撑分类管理所需的积分奖励、培训活动、关爱服务等开支,导致“有制度、无落实”。例如,*镇某村“党员积分超市”因缺乏经费,半年未更新奖品,党员参与积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能力支撑欠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对分类管理的政策理解不深、方法掌握不准,存在“照抄文件、应付检查”现象;乡镇组织干事普遍身兼数职,难以沉下心指导村级落实分类管理,导致“上热中温下冷”。
三、深化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调研中党员群众的期盼和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着力构建“分类科学、管理精准、作用凸显、保障有力”的农村党员管理体系。
(一)细化分类标准,画好党员“精准画像”。坚持“定量+定性”相结合,建立“基础属性+能力特长+现实表现”三维分类体系。在基础属性上,除年龄、职务、地域外,增加“从业类型”(如务农、务工、经商、返乡创业)、“政治面貌关联”(如党员家属是致富带头人、乡贤等)等维度;在能力特长上,通过“党员自荐+群众推荐+支部评议”方式,梳理党员的技能优势(如种植养殖、电商运营、法律服务)、资源优势(如人脉、资金、项目);在现实表现上,结合日常考勤、参与活动、服务群众等情况,动态标注“积极型”“一般型”“需帮扶型”党员。例如,对流动党员可细分为“务工型”(侧重技能培训)、“经商型”(侧重政策对接)、“求学型”(侧重思想引领);对无职党员可细分为“产业带动型”(种养殖能手)、“志愿服务型”(热心公益)、“文化传承型”(非遗传承人)等,真正实现“一党员一档案、一类党员一策略”。
(二)健全协同机制,下好分类管理“一盘棋”。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县委统筹、乡镇主抓、村党支部落实、部门联动”的四级责任体系。县委层面,成立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组织部门牵头,农业农村、民政、人社、商务等部门参与,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政策资源、解决突出问题;乡镇层面,建立“包片领导+组织委员+驻村干部”联系制度,指导村党支部制定分类管理具体方案,定期督导落实;村党支部层面,设立“党员分类管理岗”,由支委成员分别联系不同类别党员,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需求调研;同时,搭建“数字党建”平台,整合党员信息、需求清单、服务资源,实现“一键查询、智能匹配”。例如,可开发“党员e家”小程序,流动党员通过小程序提交技能培训需求,平台自动对接人社部门的培训课程;老年党员发布“微心愿”(如帮忙采购药品),平台匹配党员志愿者接单,形成“需求—服务—评价”闭环。
(三)聚焦作用发挥,激活党员“红色动能”。坚持“管理即服务、服务即引领”,将分类管理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对在职村干部党员,推行“目标承诺+实绩考核”机制,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制定年度目标,年底由党员群众评议打分,结果与绩效奖励、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对无职党员,推行“岗位认领+积分管理”模式,结合村集体产业需求设置“种植技术指导岗”“农产品销售推广岗”“人居环境监督岗”等,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将积分与“党员家庭户”挂牌、惠民政策优先享受等挂钩;对流动党员,推行“双向服务+双向带动”机制,一方面通过“云端课堂”“线上党日”加强思想联系,另一方面建立“流动党员驿站”,引导他们为家乡提供产业信息、引进项目资金,符合条件的可聘为“名誉村主任”“招商顾问”;对老年党员,推行“银龄赋能+余热奉献”模式,组建“政策宣讲队”“矛盾调解队”“文化传承队”,鼓励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监督、移风易俗宣传,特别注重发挥老党员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文明乡风中的作用。
(四)强化保障支撑,夯实分类管理“长效根基”。一方面,加大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分类管理工作给予补贴;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将部分收益用于党员分类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企业认捐、乡贤资助”等方式,设立“党员关爱基金”,用于困难党员帮扶、积分奖励等。另一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将分类管理纳入村党支部书记、乡镇组织干事培训必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演练”提升实操能力;选派优秀组工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指导,帮助解决分类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分类管理示范村”创建机制,每年评选10个左右成效突出的村,给予资金奖励和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
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分类管理是新时代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棋”。从调研情况看,分类管理不仅是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有效路径,更是推动党员从“身份管理”向“作用管理”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县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必须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更精准的分类、更有效的管理、更务实的服务,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坚强战斗堡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农村党员队伍的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乡村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

公文无忧公众号

联系客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