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心得体会.docx
xqf
2023-11-20
464
0
学习贯彻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心得体会
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在主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还是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我们所应持有的立场观点方法。
善于总结群众实践并从中汲取智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进入新时代,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弘扬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真心诚意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地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从群众中获得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根本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反观近代中国,曾出现过大大小小许多政党,但最终大都昙花一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政党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无法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而能够成为百年大党、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必须把“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样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
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时刻把握群众愿望和诉求,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在这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正定工作时就常常把桌子摆在大街上,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解决了很多上访问题,也真实了解了民情民意;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有力推动了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现场办公,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我们只有传承好这样的好经验好做法,才能真正在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时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
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当前,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目的就在于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自觉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我们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供学习可删除学习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研讨发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充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须大力传承中华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挖掘中华文明宝库。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这既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的基本任务和努力方向。
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气韵,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在全球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的语言文字未能承续,典籍与理念未能传后,唯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传承不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一种独有的文明形态并逐渐向四方辐射影响力。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持续累积,历经各朝各代一脉相承,创造出延绵五千多年的辉煌奇迹,孕育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文明蕴藏着数不胜数且具有世界意义的丰厚元素,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宝库。以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宽广内容在内的综合体来论,中华文明在物质产品创造、政治制度创建、精神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展示出蔚为大观的文明成就,映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气象。如制度层面的礼仪文明,中华民族不仅高度重视,像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晏子春秋》认为“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而且将一系列规范要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人都能够深刻体悟并言传身教。若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文明成果之中,中华文明这座巨大宝库则让人叹为观止。且不说包含在中华武术、戏曲、服饰、书画、医药中的文明元素,保存至今的文献典籍都已是恒河沙数,一部《四库全书》就达8万卷、8亿字之巨。有统计说,我国保存的古书约5000万册,数量之多超过所有其他国家的数量之和。这一巨大无比的文明宝库,实乃人类唯有、世所仅存。
面对浩瀚厚重、磅礴大气的中华文明,我们必须以无比珍视的姿态去检视、去挖掘,以独立自主的作为去传承、去弘扬,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寄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全面挖掘中华文明宝库,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相互契合到互相成就的需要,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需要,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需要,是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的时代责任,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担当起的新的文化使命。
全面挖掘中华文明宝库,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过程之中,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要求我们进一步传承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增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增强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坚定中国人民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文明宝库进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进行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贯通,由以聚变为新的理论创新优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此文章为免费素材,可以免费观看全文,电子版0.01元购买即可下载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
公文无忧公众号
联系客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