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办好实事解决群众疾苦3.docx

免费试读

微信图片_20210728161627.png

办好实事解决群众疾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舍得投入感情、舍得投入时间、舍得投入精力,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为群众办实事,最核心的是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不忘初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时刻不忘宗旨、站稳群众立场,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舍得投入感情,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把他们的困难当作自家的困难,把每一笔收入抠细、每一项帮扶举措想周全、每一件事情抓具体,常听群众拉家常、诉苦衷,通过与群众交真心、真交心来加深感情、赢得支持。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民办实事,服务对象是人民。我们广大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中履职尽责,倾情服务。要把自己的身份摆正,大胆地“走出去”,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把身份“亮出来”,同人民群众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解民忧,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所思所想“带上来”,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员干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把自己当做群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加“我”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切实掌握群众之难、之需、之痛。杜绝办公室里听汇报、微信群里收材料、主观臆想等隔空调研方式,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多像北京人社局王副处长一样,把自己摆进去,实际流程走一走,亲身体验体验,站在群众的角度把问题找准,力求发现问题“实”,解决措施“实”,确保工作成效“实”。

二、为群众办实事,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爱民情怀。“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在视察指导基层工作时提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此激励各级干部心中要常怀百姓疾苦,脑中要常思群众所急。当前,群众面临的就业、医疗、住房、就学等问题,都是非常细微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去一项一项落实。只有我们舍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不摆官架子、不嫌惹麻烦,认真给群众把各项政策落实好,把疑惑讲透彻、把道理说清楚,才能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践好为民初心。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目标,需要广大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要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把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乡村振兴、卫生健康、社会治理等民生事业摆在首位,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最需要投入精力和资源的重点工作,通过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干到底,用阶段性成果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为群众办实事,关乎党的执政之基,关乎党的力量之源。有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政策才能顺利落地,党的生命才能源源不绝。党员干部在走访群众体察民情时,会遇到群众不敢说、不愿说、不实说的情况,这是因为群众对党员干部缺乏信任。面对这类情况,党员干部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转身就走,而是要用真诚换真心,努力取得群众的信任。要把服务群众安放在心中,把关心群众常挂在嘴里,把爱护群众落实在手上,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多与群众话家常,向群众传递关爱,才能与群众拉近距离,获得真实信息。要坚持群众立场,把为民服务和问需于民统一起来,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多到艰苦基层一线察实情,多到困难群众家中听民意,在追本溯源中摸清问题底数,在刨根探底中找准群众期待,时时刻刻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以群众目光所向为前进方向,路途再远终有尽头,问题再多终会见底。

三、为群众办实事,最有效的是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强调:“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党员干部要学会转换思路,深入乡村一线和田间地头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吃百家饭、解百家忧,满怀热情、最大限度地把群众所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小矛盾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要深入体察民情,就是要了解难以发声的人群,探究长久忽略的问题,绝不能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要去研究背后的“为什么”、“怎么办”。倘若把体察民情当成做秀,浮于表面、走马观花,就看不见根源、找不到原因,无法将群众的事情落到“实”处,体察民情就成了“雨打浮萍”。群众关注的疑难问题中有不少顽症痼疾,在走访调查中不能习以为常、听之任之,而是应当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抽丝剥茧,层层剖析问题,探究解决办法,为办实事奠定牢固的根基。群众关心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若不广泛调查,难免有所遗漏。要广泛体察民情,首先离不开“勤”,一是要“勤”走访,走进群众,熟悉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不要总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二是要“勤”学习,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拓展知识储备,面对陌生领域就会力不从心,既无法发现问题,也不能理解问题,更别谈解决问题,办实事就成了空话;三是要“勤”倾听,“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要广开言路,结合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倾听普罗大众的心声,才能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党员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解决好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进行帮扶和指导,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指导生产、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创业,把就业、创业信息和种植、养殖技术等惠民政策服务送到“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支持和激励困难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持续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做好新时代为民服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试读结束,请下载阅读全文


浏览量:${art_info.hits_amount}
评论:${art_info.comment_amount}
点赞:${art_info.praise_amount}
收藏:${art_info.collection_amount}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 暂无数据